说起“羽扇纶巾”,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的便是诸葛亮,其实这个词出自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开始是苏轼用来描写周瑜的,但因为演义等小说的影响,诸葛亮的装扮与“羽扇纶巾”更为贴切,“羽扇纶巾”也便成为了诸葛亮的代名词,那诸葛亮为何总是手拿一把羽扇呢?
民间传说
民间对于诸葛亮为何手拿羽扇有很多的传说,其中流传度最广的便是“嫁妆说”,传闻襄阳名士黄承彦有个女儿叫黄月英,其相貌丑陋,无人敢娶,但诸葛亮却不在意黄月英的相貌,迎娶了黄月英,而黄承彦十分认可自己这个女婿,于是将兵法妙计镌刻藏于羽扇之中,作为嫁妆赠予诸葛亮,诸葛亮也因为这些兵法妙计受益良多,凭借羽扇上的妙计诸葛亮往往能克敌制胜,所以羽扇对于诸葛亮说意义非凡,诸葛亮也就一直扇不离手。
《襄阳记》:黄承彦者,高爽开列,为沔阳名士,谓诸葛孔明曰:"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配。"孔明许,即载送之。时人以为笑乐,乡里为之谚曰:"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
史书记载
关于民间的传说,其实都并不准确,诸葛亮能够取得如此大的成就绝对是靠的自己的真才实学,不可能是依靠外物的,关于诸葛亮手拿羽扇,史书也有记载。
在《太平御览》中,诸葛亮军于渭滨,“乘舆葛巾,将白羽扇,指麾三军,皆随其进止。”
在《类说》里说到诸葛亮与司马懿对战的描述:“自持白羽扁指麾,三军随其进止。”
诸葛亮作为三军主帅,带兵出征,在战斗中是要指挥作战的,而命令又不可能通过话语及时传达,所以在战场上主帅的命令都靠借信号比如说旗语等传达,而诸葛亮手握羽扇就是一种指挥的信号,通过羽扇的动作来指挥战斗,而且诸葛亮进军渭滨时正是七八月份左右,那时天气炎热,诸葛亮拿一把羽扇,也有避暑扇风的作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