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今天讲解《阿里今日股价》相关内,容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佳咖号立场,如有兴趣可以收藏本网站!
本文目录一览:
1、消息称华尔街投资人因股价暴跌正在起诉阿里巴巴,真实情况如何?
2、请问阿里健康的股价为什么会上涨这么快?
3、互联网几大巨头股价齐跌的背后,各企业之间,你觉得谁最难?
4、业绩快报丨阿里Q1营收净利高速增长,下沉策略持续奏效
消息称华尔街投资人因股价暴跌正在起诉阿里巴巴,真实情况如何?
事件的情况是这样的,据媒体报道,马云在4月22日被四名华尔街投资人列为新的起诉对象。理由是阿里股价的暴跌导致其利益受损。但是这已经不是美国投资人第一次发起了针对阿里巴巴的集体诉讼,从2020年初阿里的美股股价下跌开始,就有多名资人以此为由发起过类似的诉讼。
对于此事有三点认识:
一、美国股市和中国股市虽然不同,但是投资者都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中国股民都知道,入市的的第一课就是“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买卖股票说到底是各人行为, 每个人都需要对自己的自主决定负责。难道一直宣扬公平、平等、信息公开的美国股市不是这样的么?赚了钱就皆大欢喜,赔了钱就哭爹喊娘,还要状告上市公司这都是什么逻辑。如果真的是这样的好事,我们都去美国投资好了,旱涝保收的生意谁不愿意做。今天中国股市已经再次跌破了2900点,近多半的股票股价已经跌去了高点的一半。也没有看到那个投资者去告上市公司的。
二、股价下跌是包括阿里在内的所有中资企业不愿意看到的。
股价的下跌不等于企业原来价值的下降,但是对企业的影响还是非常大的,比如会变向的增加企业的融资成本。还会直接影响企业的商誉信息,导致战略投资人不再投资这家公司和影响企业的商品销售。这些都关系到企业的长远发展。阿里作为一家大公司更是非常看重自己的股价在美股上的表现。现在的情况是他们不愿意看到,更不是自己有意为之。同样也是股价下跌的受害者。
三、股价下跌的始作俑者是美国证监会和美国政府。
阿里的股价下跌有多方面的原因,这其中有一部分国内的因素,例如有在2021年时国家对于阿里部分违规业务的高额罚款。但是这些都不是造成阿里今天股价大跌的首要原因,阿里本身的基本面还是好的,还是国内的盈利能力最强的几家企业之一。
明眼人都知道,自从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爆发以来,美国一直都在加大对中国科技企业的打击力度。2020年,美国参议院通过所谓《外国公司问责法》,为打击在美上市的中国科技企业提供了法律依据。此后在美国,出现了一批鼓噪中美脱钩的言论和主张,今年3月起,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将21家中国公司列入所谓“预摘牌名单”。这些重大的市场负面信息直接导致了阿里等中国公司的股价连续暴跌。
在上述种种“组合拳”之下,在美上市的中国科技企业受到重创。自2021年以来,在美国上市的中国科技企业总市值累计缩水已超过1万亿美元。而作为中国互联网公司的代表,阿里只是其中的一家而已,现在距之前的高点市值蒸发了6200亿美元。
大家也都知道,马云已经不再担任阿里巴巴的董事长,也退出了阿里巴巴的董事会。华尔街投资人在对阿里的集体诉讼中把马云作为起诉对象,其意图并不只是指向阿里。作为在美国知名度极高的中国企业家,对马云的起诉有更明显地向中国科技公司整体发难的意味。其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是借此机会抹黑中国企业,打压中国的高科技企业。作为国人我们还是要擦亮眼睛,了解其中更深层次的国家之间博弈。
请问阿里健康的股价为什么会上涨这么快?
阿里健康自2014年借壳上市以来,股价曾长时间沉寂,但最近突然迎来爆发。6月13日,阿里健康盘中一度涨逾4%,触及8.62港元,刷新近两年股价新高。截至收盘,恒生指数下跌1.22%,阿里健康涨幅2.78%,报价8.50港元,全天成交额额4.25亿港元,总市值837亿港元。
如果将K线图拉长,阿里健康自5月份以来就突然进入快速上涨通道,涨势迅猛,截至今日,股价累计涨幅114%,市值增加447亿港元,同期恒生指数跌0.27%,Wind恒生医疗保健板块涨幅9.93%,阿里健康远远跑赢大盘和同业。
与此同时,Wind数据显示,港股通资金于5月初开始流入阿里健康,5月中旬阿里健康的港股通持股比例明显提升,可以看出此波上涨主要来自内地资金的助推。
Wind沪深港通专题统计前十大活跃个股成交明细数据显示,5月17日内地资金买入金额3.35亿港元,当天涨幅达到26.13%,报收5.6港元,成交额激增逾6倍至10.6亿港元。而在此前的18个月中,阿里健康宛如“僵尸股”,一直在4港元附近徘徊。
内地资金南下“淘宝”,阿里健康股价大涨,逻辑是什么?
我们先来看其最新公布业绩情况。5月16日,阿里健康发布2018财年业绩,财报称截至2018年3月31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4.43亿元,同比增长414.2%,毛利6.53亿元,同比增长248.7%,除了营收和毛利实现强劲增长之外,阿里健康在剔除股权激励费用后的利润达到800万元,这是2014年借壳上市以来首次实现扭亏为盈。
在业绩提振的刺激下,投资者情绪高涨。5月17日高开高走,7连涨之后,阿里健康于5月29日发布公告称,阿里健康以将通过发行股份方式收购阿里巴巴附属公司Ali JK Nutritional Products全部股权,总对价相当于106亿港元。
时报君了解,Ali JK Nutritional Products的业务包括天猫医疗器械及保健用品、成人用品、医疗和健康服务等业务,截至2018年3月31日止财政年度,商品交易总额已达人民币205.61亿元,涉及8550万活跃买家和超过3300名入驻商家,包括欧姆龙、鱼跃、强生、博士伦和杜蕾斯等品牌。
目前,阿里健康电商业务板块包含阿里健康自营、天猫医药类目代运营服务以及医药O2O一套完整体系。自从2016年9月开始代运营天猫医药类目业务以来,该业务成为天猫上增速最快的业务板块之一。阿里健康2018年财年业绩报告显示,电商平台服务收入达到人民币1.71亿元,同比实现324.1%的增长。
港股某中资券商向时报君分析,此次收购将有利于阿里健康进一步整合已有的医药电商板块业务,并将服务拓展到中国医疗健康行业的更多参与方,同时也将为阿里健康带来更可观的电商平台服务收入。
股价上涨是否可持续?
《乌合之众》的作者勒庞在书中指出,个人一旦进入群体,他的个性便湮灭了,而群体行为表现为无异议、情绪化和低智商。这在股票市场上更是适用,一旦投资群体出现过于情绪化的行动,往往非理性可以判断,这就意味着,最后的结果往往具有很大的随机性。
阿里健康自5月中旬以来不仅自身股价暴涨,还带动了同为阿里系的阿里影业的一波上涨,并在5月24日大涨31.52%,创下2015年7月9日以来单日最大涨幅,但在随后股价就一路走跌。
阿里健康是否会走出跟阿里影业类似路径?虽然阿里健康发布了一份喜人的财报,从其2018年财年业绩报告看出,其营收与毛利保持了非常快的增速,而经调整后的利润首次为正。
但是,在业绩推动上涨的这个逻辑仍存疑问,一是阿里健康的营收能否在接下来保持如此高的增速,为何去年增速更快股价却没有反应。翻看阿里健康2017年财报,发现其业绩增速也非常迅猛,营收增速高达739%,毛利增速也高达392%;
二是高增长之下,其2018财年的毛利率由前一年的39.4%下降至26.7%;
三是如果只看剔除股权激励费用后的利润 ,未免太过乐观,如同巴菲特所说:“几年前我们就问过这样的问题,但始终没有得到答案。如果期权不算补偿的方式,那么它们到底是什么?如果补偿不算作费用,那它们到底是什么?如果费用不计入对利润的计算,那它们到底应该放在哪里?”
中信证券计算机研究团队分析师张若海分析,阿里健康活跃用户和淘宝注册用户数据之比为2800万/5亿,大概是3%的活跃度渗透率,较低的渗透率一方面说明了阿里健康做的不够好,另外从消费习惯来说,用户不习惯网上购买OTC等保健品类,事实上整个在线OTC消费习惯还在生成,需要很长的时间去培养用户消费习惯。
显然,从中长期来看阿里健康能否继续维持这样高的股价是存疑的,而在市场越是疯狂时,越应该保持冷静。比如此前新经济独角兽众安保险、阅文集团、易鑫集团、雷蛇、平安好医生等登陆港股,这些公司往往顶着母公司股东的光环,上市之前受到市场热捧,估值也随之水涨船高,然而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上市后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跌,市值大幅缩水,所以市场越是疯狂时,越要保持冷静。
互联网几大巨头股价齐跌的背后,各企业之间,你觉得谁最难?
此次《反垄断指南》一出,互联网巨头股价应声齐跌,而从各家的股票表现来看,短短半个月从319美元跌至260美元、跌幅高达18.49%且反弹力度相当疲软的阿里巴巴,毫无疑问是这几家企业里边最难的。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吃瓜群众们看到阿里的股价走势,或许只会惊叹其“飞流直下三千尺”,而真正懂股票的人看到这走势,恐怕就真的会感慨一句:阿里真的太难了!
一、反垄断指南引互联网巨头股价“地震”
就在11月10号当天,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了《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征求意见稿)》,受此影响最大的,便是在国内占据了市场垄断地位的互联网巨头,而其中最首当其冲的,又是阿里、腾讯和美团。其次是京东。最后是拼多多。
资本的触角是最敏锐的,消息一出,这几家的股价直接出现了“大地震”。
从11月9号的收盘价到11月11号的收盘价,短短三个交易日,腾讯从630港元跌到了550港元,美团从330港元跌到270港元,阿里从303美元跌到了265美元——这三家的跌幅可谓非常惨烈。
而京东和拼多多的表现则要好得多,京东只从92美元跌到82美元,而拼多多更是只跌了1美元,从112美元跌到111美元。
二、未来阿里恐怕会是几大巨头里最难的
未来一段时间,阿里恐怕会是几大互联网巨头里边最难的。
我之所以这样说,不仅仅只是因为阿里巴巴的股价在11月9号到11月11号之间跌幅最大,高达18.49%,更是因为在12号之后,美团、腾讯、京东、拼多多这四家的股票都开始迅速反弹,而阿里巴巴的股价却依旧在“跌跌不休”——这里边说明了什么,我想已经不言而喻了。
先是蚂蚁金服IPO被叫停,接着又是遭遇《反垄断指南》这一记大棒伺候,可想而知未来一段时间,阿里恐怕真得夹起尾巴做人了。
业绩快报丨阿里Q1营收净利高速增长,下沉策略持续奏效
8月15日晚间,阿里巴巴于美股盘前发布2020财年第一季度财报。
核心数据方面,阿里巴巴2020财年Q1营收达1149.2亿元,同比增长42%,高于市场预期的1115.9亿元。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净利润为人民币309.49亿元,同比增长54%,远高于彭博预期的253亿元。
该季度包括淘宝、天猫在内的中国零售平台移动月活跃用户达7.55亿,季度增长3400万,半年增长5600万,年度活跃消费者达6.74亿。天猫总裁蒋凡亦透露618活动期间手机淘宝日活用户数同比增长29%,天猫实物支付GMV同比大增34%,增长强劲,连续10个季度增长超过30%。
财报发布后,截至发稿,阿里股价盘前上涨超过3%。
阿里在下沉市场在电商和本地服务(饿了么)方面的渗透,是GMV增长强劲的重要原因。 618大促期间天猫实物支付GMV同增长38%,其中来自四五六线购买用户占比达49%;聚划算成交同比增86%,三至五线城市购买用户和GMV同比增长翻倍。其中淘宝超过70%的年度活跃消费者来自下沉市场。在2019财年,这个比例达到77%。仅618期间,聚划算旗下的天天特卖就为产业带商家带来4.66亿笔订单。促销活动吸引了消费需求,促进了GMV的增长,品牌和商家更多地渗透到下沉市场,超过120个品牌每个产生超过1亿人民币的GMV。
此外,阿里云、盒马、菜鸟、lazada等多个业务的营收持续增长也做出了一定贡献。
由于每位客户的平均收入增加,云计算收入同比增长66%至人民币77.87亿元。该季度,盒马同店销售继续高速增长。在618期间,菜鸟的保税仓库促进了天猫环球进口的数千万包装的出货,同比增长超过60%。在国际电商业务方面,该季度营收达到55.67亿元,同比增长29%。主要由于整合了土耳其电商Trendyol带来的收入,以及速卖通的收入增长。此外,Lazada连续第三个季度实现了超过100%的同比增长,该季度Lazada移动DAU同比翻了一番。整合阿里巴巴影业后,文娱业务收入为63.12亿元,同比增长6%,DAU同比增长40%。
净利润远超预期和高速增长,则主要源于饿了么补贴低于预期、优酷内容成本同比下降、云计算亏损快速收窄。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虽然业绩向好,但由于内容大流量平台近期变现加强,中金同时也强调阿里短期内货币化率增速或有所放缓。不过长期看,相信在其他外部app流量红利消失后,商家广告预算终会回流至阿里。
财报发布前,54家机构给予阿里买入评级,目标价217美元,一边倒看好。在上次业绩会上,管理层指引FY2020财年全年营收5000亿元,同比增33%。
希望大家读完《阿里今日股价》之后,对这方面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如果你还有哪些疑问,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